道家的理想人格——圣人
如果说“君子”是儒家“仁学”思想的力行者和体现者,那么,“圣人”便是道家“道学”思想的力行者和体现者。
“圣人”有以下品格:
(1)自然无为:行动符合“自然”便是“无为”,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心灵便减少了羁绊,精神可获得尽可能的自由。
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(第60章)。
“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”,“复众人之所过”,“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”(第64章)。
宁静淡泊,去除功利心也是无为。
“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”(第57章)
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”(第49章)
(2)无私不争:摆脱名利之累,更是符合自然,让心灵减少羁绊,让精神获得绝对自由。庄子特别强调摆脱束缚,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想,宁愿卑贱贫穷而保有自由,也不愿为名利所束缚。
“生之蓄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”(第10章)
“万物作而弗始,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,功成而不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”(第2章)
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(第8章)
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(第22章)
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”(第66章)
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(第81章)
“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(第7章)
“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”(第9章)
“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;多藏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(第44章)
“祸莫大于不知足;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(第46章)
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”(第12章)
“庄子钓于濮水。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,曰:‘愿以境内累矣!’庄子持竿不顾,曰:‘吾闻楚有神龟,死已三千岁矣。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。此龟者,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?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?’二大夫曰:‘宁生而曳尾涂中。’庄子曰:‘往矣!吾将曳尾于涂中’。”(《庄子·秋水》章)
“巧者劳而知者忧,无能者无所求,饱食而敖游,汎若不系之舟,虚而敖游者也!”(《庄子·列御寇》)
(3)守柔居弱:守柔居弱,低调做人,同样是符合自然,让心灵减少羁绊,使精神获得自由。
“柔弱胜刚强”(第36章)
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”(第77章)
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”(第78章)
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”(第56章)
“知其雄,守其雌”,“ 知其白,守其黑”,“ 知其荣,守其辱”(第28章)
“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(第41章)
(4)虚静无疵:行为合于自然,内心摆脱了物累,精神便获得了自由,获得了逍遥。内心宁静、空虚,仿佛一面玄妙的镜子,洁净无尘,与道为一,灵魂便可自由飞翔。
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(第16章)
“涤除玄鉴。”(第10章)
(5)追求真淳,反对矫饰:“圣人”俨然“赤子”——身体柔软,精神内守,心灵安静,未受污染,单纯自然,不通利欲忧欢(与儒家倡导的礼俗相对立)。
“含德之厚,比之赤子。”(第55章)
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(第41章)
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(第45章)
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”(第81章)
美应该是自然而然的,主体追求外在的美,是对人真趣的消解。儒墨重文重教,以仁义礼智信等人为的典章、礼仪、风俗消解了生命的自然真趣,假仁假义,自欺欺人。因此,老子深恶痛绝。
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……见素抱朴,少思寡欲,绝学无忧。”(第19章)
“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”(第38章)
“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”
兰大家教中心,兰州家教,兰州中考辅导班,兰州中考补习班,兰州中考
,联系电话:18919106578
|